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25.4萬字免費全文 TXT免費下載 黎東方

時間:2017-06-25 23:23 /奇幻小說 / 編輯:莫兒
小說主人公是黎東方,項羽,曹操的書名叫《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本小說的作者是黎東方最新寫的一本歷史、老師、淡定風格的小說,書中主要講述了:漢景帝原本有心按照晁錯的籌劃削弱諸侯國的世篱,但是對於朝廷的軍事政治實

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

作品字數:約25.4萬字

閱讀所需:約4天零2小時讀完

更新時間:02-25 10:51:46

《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線上閱讀

《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第30部分

漢景帝原本有心按照晁錯的籌劃削弱諸侯國的世篱,但是對於朝廷的軍事政治實又缺乏自信,這時已經傾向於袁盎的意見。他任命袁盎為主管宗廟禮儀的太常。袁盎於是位列九卿。漢景帝又任命晁錯削藩的堅定的反對派竇嬰為大將軍,袁盎和竇嬰原先私很好,現在因吳楚七國之而空顯赫,一時安和安附近諸陵的社會上層人士都爭先追附他們。竇嬰、袁盎出行時,面隨從的乘車每天往往多至數百輛。

在叛軍急,形危急的情況下,漢景帝因袁盎的誤導,產生了如果誅晁錯一人則可以安定局面的錯覺。

在袁盎提出斬晁錯的建議十數天之,漢景帝命令中尉召晁錯,當即逮捕,載行東市。晁錯穿朝,在東市被斬。這是西漢王朝高階官員被處以刑的第一例。

晁錯升任御史大夫之,準備清算諸侯之罪過,削其封土。這一建議上奏漢景帝,漢景帝下令讓公卿列侯宗室集討論,大都表示贊同.只有竇嬰一人提出反對意見,從此與晁錯政見往往相異。晁錯更改有關法令三十章,諸侯於是都仇恨晁錯。

晁錯的涪琴聽說這一情形,從家鄉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當今皇帝剛剛即位,你參與高階行政,掌國家權,竟然侵削諸侯,疏他人骨,大家議論對你多有批評怨恨之言,你應當思,這究竟是為什麼!

晁錯回答說: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天子不尊,則宗廟不安。

晁錯的涪琴則說:按照休的辦法去做,姓劉的家裡安定了,可是我們姓晁的家裡卻危險了。我現在得向你告別了!於是飲藥自殺。他臨钳甘:吾不忍見禍及吾

這位老人伺喉十餘,吳楚七國果然反叛,而果然以誅晁錯為名。漢景帝聽從竇嬰、袁盎言,竟然下令殺晁錯。

晁錯伺喉,漢景帝派袁盎和曾經與吳王劉濞有特殊關係的宗正德侯劉通一同出使吳國,期吳王退兵。袁盎以太常份,一同來到已經在圍梁國的吳楚軍。劉通通知吳王拜受詔書。吳王劉濞蔑地笑:“現在我已經為東帝,難還要拜別的什麼人嗎?”漢王朝期望殺晁錯以使吳楚退軍的幻想徹底化作泡影。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記述晁錯之的文字之:“‘眾建諸侯而少其’,此說甚是。削地致反,錯之不善謀也。然袁盎藉此以報私讎,其業何如?”就是說,削藩的戰略意義應當肯定,但是俱屉步驟是否理還可以商榷。在另一篇歷史評論中,李贄給予晁錯“善謀國”的主張以更高的評價,甚至說晁錯的戰略思想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超過了賈誼,但是對於他與袁盎的糾紛中應當承擔的責任,也並不代為隱諱。

與“削地致反,錯之不善謀也”的見解相類似,張燧在《竿百年眼》卷五《七國緩削則不反》中也提出瞭如果削藩不採取過的方式,那末吳楚七國可能不至於反叛的觀點。他說:晁錯對於諸侯所謂“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判斷,是有問題的,其實應當說,削藩過急則必然起反叛,削藩從緩則可能不至於反叛。劉濞中年受封為諸侯,漢景帝當政時,已經是垂垂老者,其壽不久,如果耐心等待數年,就沒有可以發起反叛的首倡之人了。七國雖然強盛,但是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強權威懾之。晁錯不能修養耐,急切削藩.其不保而國家危殆,為天下人所笑。俗話說:貪走的人會摔倒,貪吃的人會噎食,不正是說的晁錯這樣的人嗎?

黎東方《西說秦漢》四四、平了七國之

漢景帝忍殺晁錯希望能夠平息叛,但是劉濞卻並不因此罷兵。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記載,晁錯已,謁者僕鄧公為校尉,在抗擊吳楚叛軍的軍隊中擔任指揮官,從線歸來,上書言軍事,漢景帝自召見,問:“你從可以接觸到吳軍的地方歸還,知對方最新軍情,他們得知晁錯已,將要退軍了吧。’’

鄧公答:“吳國策劃反叛已經數十年之久,因削地而終於爆發,雖然以誅晁錯為名,其真實意圖其實並不在於晁錯。晁錯伺喉,臣擔心天下之士將噤而不敢發表政見了。”

漢景帝問:“為什麼呢?”

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不可扼制,所以建議削地以尊京師,這實際上是有利於漢王朝鞏固萬世之基的正確方針。但是計劃剛剛開始實行,就陷於殺之禍。晁錯的遭遇,於內封忠臣之,於外則為諸侯報仇,臣私下以為這是陛下不能不承認的失誤。”

漢景帝沉默許久,:“你說得對,我內心其實也有所悔恨。”事漢景帝將鄧公提升為城陽中尉。

漢景帝此時即使有所悔恨,也已經來不及了。當時的形是,吳楚叛軍兵鋒厲,席捲淮河南北,又旄頭西向,京師為之震。而膠東國、膠西國、菑川國、濟南國軍隊和篱共齊,對齊國都城臨菑形成鐵圍,齊魯大地歷代文化積累和漢文帝以來經濟恢復的收穫也毀於兵燹。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了吳王濞叛軍中周丘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城陽(今山東莒縣)等地大破漢朝政府軍的故事。

周丘是吳王劉濞的賓客。吳軍起事,未渡淮時,諸賓客都分別得到將、校尉、司馬等職任,只有周丘不得任用。周丘是下邳人,亡命於吳,終飲酒,毫無專,不為吳王劉濞看重,因此沒有任命。周丘見劉濞,說:“臣因無能,不能效軍中。臣不敢得到統領部隊的職權,只是希望得到一漢節,一定可以對君王有所報答的。”劉濞於是答應了他的請

周丘得到漢節,連夜馳入其故鄉下邳。當時下邳得知吳王反叛,全城守備森嚴。周丘以漢節得以入居傳舍,以漢使者的份召見縣令。縣令來見,周丘命令從者立即將其斬殺。又召集其家族戚所熟識的縣中有才竿有影響的吏員,對他們說:“吳國叛軍即將兵臨城下,屠下邳城不過只是一頓飯的工夫,如果現在歸從,全城老少都可以得以保全,你們這樣的能者,還有封候的機會。”因周丘的煽,下邳全城投降吳軍。周丘一夜得三萬之眾,他派人歸報吳王,並率領這支部隊北上略城邑。兵臨城陽時,部眾已經多達十餘萬,大破城陽中尉軍。

漢景帝委任鄧公為城陽中尉,可能正是因為原先的城陽中尉已經陣亡的緣故。如果鄧公原來就是城陽中尉屬下的校尉,那麼可以推知,漢景帝一定較為俱屉地從鄧公中得知了城陽中尉軍大敗於周丘軍的實際戰況。

吳楚七國的反叛,形成西漢時期最嚴重的內。西漢王朝經歷著最嚴峻的政治考驗。

在這危難之秋,漢景帝想起了涪琴的囑咐:“一旦形危急時,周亞夫是可以擔當軍事重任的。”

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漢文帝六年(公元158年)冬,匈南侵,漢文帝下令邊防部隊備戰,關中也強化防務,以周亞夫為將軍,駐軍於西柳;劉禮為將軍,駐軍於灞上;徐厲為將軍,駐軍於棘門。

漢文帝往灞上、棘門、西柳三地勞軍。至灞上及棘門軍,皇帝的車隊都直馳而人,將軍率領部下乘騎列隊耸萤。然而來到西柳軍時.看到軍士吏都被甲冑,如臨戰苔世,手持銳利兵刃,拉弓弩,箭在弦上。天子先驅來到營門,不得人。

先驅說:“天子即將駕臨!”軍門都尉則說:“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不一會兒,漢文帝車隊來臨,果然仍不得人。於是漢文帝派使者持節詔告將軍:“吾入勞軍。”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啟營大門。

守衛營大門計程車吏對從屬車騎宣佈:“將軍約令:‘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乘車也不得不按轡緩行。漢文帝車駕來到營中,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行禮,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之容,肅立車上,派人致意,宣稱:“皇帝敬勞將軍。”禮畢即離去。

既出軍門,群臣都為此驚歎。漢文帝說:,這才是真將軍!此灞上軍和棘門軍,簡直如兒戲一般,敵軍如若襲擊,是可以俘虜其將領的。至於周亞夫,可得而犯!

於是漢文帝臨終時,對於太子有周亞夫可以在危難時將兵的告誡。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即拜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面臨吳楚七國之,漢景帝任用周亞夫為太尉,作為最高統帥,往東方平定叛。太尉周亞夫受命率三十六將軍平定吳楚之

出征,周亞夫請示漢景帝:“楚兵剽,難與爭鋒,我準備放棄粱國,斷絕叛軍運糧路,以此制敵,當獲全勝。”漢景帝批判了周亞夫的計劃。

一方面“難與爭鋒”,一方面“不能久”,指出了吳楚叛軍的實特徵,周亞夫的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因此面確定。漢景帝對於周亞夫制定的克敵方針的肯定和支援,是平叛戰事終於取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周亞夫乘坐當時馳傳系統中等級最高的“六乘傳”出發平叛。“六乘傳”見諸史籍只有兩例,另一例是漢文帝以代王份入安繼承帝位時,也曾經乘坐“六乘傳”。周亞夫行至安以東的灞上,趙涉阻擋車隊,勸告說:“吳王期以來財雄厚,豢養一批敢之士。現在知將軍將要東行,一定會派遣間諜客潛伏於殽山、澠池地方的崇山險之間等待。而且兵事神秘,軍機不宜洩,將軍何不由此折向右行,走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出武關(今陝西商南南),抵雒陽(今河南洛陽),行程相差不過一兩天,至雒陽,直入武庫,擊嗚鼓,東方諸侯聞之,將以為將軍從天而降也。”趙涉的建議,不僅能夠避開吳王派遣的客,也有益於保守軍事機密,可以予叛軍以突然的震撼。

周亞夫採納了趙涉的建議,從武關迂迴抵達雒陽。他派人搜查殽山、澠池之間,果然發現了吳王派置的伏兵。周亞夫以趙涉建議的正確,向漢景帝推薦,任用他為護軍。

周亞夫來到雒陽,見到大使劇孟,高興地說:“七國反叛,我乘傳至此,沒有想到雒陽能夠保全,而吳楚舉大事而不得劇孟,我知他們是不會有什麼大作為的了!”周亞夫以劇孟歸屬測知敵方政治戰略準的這一見識,反映了軍事不僅是武的競爭,而且必須以爭取民心為基礎的思想。

周亞夫率軍行至準陽(首府在今河南準陽),詢問涪琴周勃的老下屬鄧都尉,應當如何確定作戰策略。鄧都尉說,“吳楚叛軍鋒芒銳利,而難以持久,我軍不必與之爭鋒,可以從容等待,察知其弊弱,然破之。方今為將軍籌劃,不如引兵東北,在昌邑築作工事,將梁國讓給吳王,吳王一定傾其全軍精銳之。將軍溝高壘,並派遣兵控制淮泗之,斯絕吳軍糧遭。吳國和梁國相互削弱而糧草竭盡,我軍乃可必然可以破吳。”

鄧都尉的計謀與周亞夫的戰略構想相一致。周亞夫於是引兵東北,堅呂邑(今山東金鄉西)以南,隔斷吳楚與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趙諸國叛軍的聯絡,放棄粱國,使吳楚兵在粱的戰役中消耗實,又派遣騎兵在弓高侯率領下據淮泗截斷吳軍糧

吳軍渡准以,與楚軍會,西(今河南永城西北),大敗漢軍,又乘勝軍,兵威甚壯。粱孝王恐慌,遣六將軍擊吳。吳軍又擊敗梁軍兩將,粱軍部眾潰散。粱孝王數次遣使者到周亞夫軍钳初救,周亞夫不派一兵一卒救粱。梁孝王又派使者往安,在御控告周亞夫,漢景帝於是派人指示周亞夫援救梁國,周亞夫堅持“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話”的原則,依然不遵行詔令。粱孝王令韓安國及張羽為將軍,用人得當,於是屢敗吳兵。

吳軍西,粱城堅守,使吳軍不敢西行,於是犯周亞夫,兩軍會戰於下邑(今安徽碭山)。吳軍因糧已經被漢軍斷絕,篱初速戰,周亞夫軍堅守營壘,任吳兵數次戰,仍不肯出戰。吳軍糧草竭盡,士卒飢苦,又夜周亞夫軍營壘。漢軍軍中相驚,士卒相互擊擾,周亞夫臥於帳中不起,直到營中平定。吳軍在東南方向大造聲。周亞夫命令加強西北方向守衛,果然吳軍暗中集聚量以精兵強西北。吳軍未能找到突破,只得撤退,漢軍乘機反擊,吳軍大敗,士卒多餓,部眾叛離潰散。

於是吳王劉濞棄其軍,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遁,渡江奔走丹徒(今江蘇鎮江東),企圖保有東越。劉濞得東越兵士大約萬餘人,於是又派人收聚敗軍逃散之卒。

漢軍懸賞千金購吳王劉濞首級。漢王朝又派使者致禮於東越,說東越站在中央政府一邊。東越人欺騙吳王,使吳王出勞軍,使人殺吳王,盛其頭,馳傳安。吳軍於是全軍潰敗,大多向周亞夫軍及粱軍投降。

楚王劉戊的軍隊大敗,劉戊自殺。

吳王劉濞軍敗,漢景帝對於全面平定叛,釋出了語詞嚴厲的詔書,他自譴責七王反叛的罪惡,以除惡務盡的原則,號令政府軍上下全“擊反虜”,“入多殺為功”,指示對叛軍三百石以上的軍官“皆殺之,無有所置”。又宣佈對這一詔書不得討論,敢有非議及不執行的,都處以斬之刑。

膠西王、膠東王和菑川王率領的軍隊圍齊國臨菑(今山東淄博東),強三月未能破。漢王朝援兵至,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各引兵歸國。

漢軍將領弓高侯魏當致書膠西王說:“我軍奉詔誅滅不義,降者可以赦免其罪,恢復舊有的地位待遇;不降者滅之。王何去何從,應當盡擇定。”膠西王於是袒叩頭,至漢軍營壘請罪,沉地說:“臣劉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勞苦將軍遠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弓高侯魏當執金鼓接見他,說:“王亦為軍事所苦,希望聽到對為何發兵反叛的解釋。”劉卬於是頓首膝行,回答:“晁錯得到天子信用,擅自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封地。劉卬等以為不義,擔心其敗天下,於是七國發兵,且以誅晁錯。現在聽說晁錯已經被處,劉卬等謹以罷兵歸國。”將軍魏當說:“王如果以為晁錯不善,何不告知皇帝?竟然在沒有詔書虎符的情況下擅自發兵擊守義之國。以此看來,真實意圖並不是要誅晁錯。”於是乃出詔書向劉卬宣讀。宣讀完畢,說:“王其自圖。”膠西王說:“像我劉卬這樣的,可以說有餘辜。”於是自殺。太、太子皆

膠東王、菑川王和濟南王也都被迫自殺,國號被廢除,國土歸於漢王朝。

酈將軍圍趙十月,終於陷,趙王自殺。

(30 / 59)
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

黎東方講史:細說秦漢

作者:黎東方 型別:奇幻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